SMIC関連ニュース

SMIC is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Technology is The Key (Chinese Version)

29 Jan 2018



2018年將是國內晶片企業生意最火的一年。

一直以來,國內的半導體需求大部分都需要進口,每年半導體進口量都非常大,外給率遠超過五成。近年來,國家為了擺脫對國外晶片的依賴,採取進口替代政策,成立國家大基金及地方性基金,扶持國內晶片企業發展。

而在晶片的最上游,晶圓製造領域,中芯國際(00981)無論在技術上或是規模上,無疑都是國內的頭把椅,該公司也是被市場認為在晶圓技術上能夠和國際技術相匹敵的公司。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1月18日,中芯國際榮獲2017年度“金港股”大獎,顯然該公司得到了大多數研究機構及公眾投資者的價值認可。

中芯國際作為國內晶片上游的領頭羊,未來也將在晶片上千億的進口替代市場增量上,擁有絕對份額的佔有率。而投資者最為關心的是,目前是不是介入的時機?中芯國際目前的PE(TTM)為22.5倍,PB值為1.5倍,算不算貴呢?

一、奔跑的業績指標及行業資料

(一)、優異的財務指標

首先,我們得瞭解中芯國際的財務資料。
智通財經APP以成長能力(營收增長率和淨資產增長率)、盈利能力(淨利潤增長率、毛利率及權益收益率)以及權益杠杆三項指標作為研究物件,對中芯國際歷年的業績表現進行評估。

我們可以發現,中芯國際在上述各項指標增長表現均非常不錯,其中在成長能力上,淨資產以及營收均以雙位數增長率增長。2012-2016年,中芯國際的營收年均複合增速14.3%,而歸母淨利潤年均複合增速高達101.7%,做到了高成長能力兼顧高盈利能力。

不過投資者可能注意到一點,2017年上半年,各項指標均有所弱化,其實投資者也不需要過分擔心,該弱化的原因主要是期內由產能擴張導致較低的產能利用率,以及期內加大了先進技術研發支出。

智通財經app瞭解到,中芯國際的研發費用由去年上半年的1.18億美元增加85.5%至今年上半年的2.19億美元。公司近五年研發開支占收入比重大部分超過10%,2017年上半年研發費用投入占比達到14%。截止到 2016 年,公司累計專利數量達到 6500 多件,近五年每年新增專利數量超過700件。中芯國際研發支出的增長在全球企業中位列第一。

半導體行業有個定律叫摩爾定律,即當價格不變時,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每隔18-24個月翻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這一定律揭示了資訊技術進步的速度,這也就預示著企業要佔領更大的市場份額就得加大研發支出,提高產品性能。

我們知道,中芯國際在40nm技術上已經成熟,28nm逐步成熟,14nm、10nm以及7nm技術也在大力研發中。總之技術研發是中芯國際優勢,即使對盈利能力有所弱化,但對該公司在成長能力存在正向影響以及市場份額的增量擴張。

(二)、國內市場成長空間龐大

中芯國際的財務狀況很優秀,但我們還是要看行業狀況。2016年,中國半導體市場需求額為13859億元,但國內產值僅為4335億元,自給率僅為31.3%(自給率從2008年的18%上升到2016年的31%)。2015年發佈的十年戰略規劃《中國製造2025》則提出,2020年中國晶片自給率要達到40%,2025年要達到70%,自給率雖在時間上有所提高,但對比國家規劃的仍嚴重不足。

我們以自給率40%計算,就算以2016年半導體在國內的市場規模算,國內市場向國內晶片企業釋放的市場增量規模也達1205.7億元。這麼大的增量市場,若由國內晶片企業去瓜分,明顯龍頭最先受益,並且受益份額最大。

半導體自給率存在規劃偏差,這也就意味著進口替代存在巨大的市場空間。而且國家也在加大對半導體投入以及支持力度,比如國家及地方國資紛紛成立了上百億規模的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國家大基金總規模達到1387.2億元人民幣,企業和地方產業基金規模累計超5000億元。

半導體行業雖然存在摩爾定律,但技術工藝已經進入一個發展相對緩慢的週期,10納米以下制程的競爭速度放緩,這給中國企業提供了趕超的時間籌碼。隨著國家支持力度的加大,進口替代趨勢越發明顯,國內企業將替代進口產品企業成為國內市場晶片供應的主流。

從技術水準上看,台積電和三星掌握了10nm 的高端制程量產技術,格羅方德和聯電等掌握了高端14nm的量產技術,而中芯國際,28nm已實現量產,目前良率較低,技術處於逐步成熟階段,不過在40nm制程已經成熟。由於在技術研發的時間埠放緩,中芯國際有研發優勢,有望實現28nm成熟並在技術上晉級為更高的檔次。

而且就國內的需求端來說,高端技術的晶圓產品市場需求並不大,就算以小米及華為為主的國內頂尖的手機品牌,使用僅為14納米的晶圓材料,未來28納米的材料需求仍是市場的主流。中芯國際優勢很大,隨著該公司28nm技術的成熟,有望進一步佔領國內晶圓市場。

二、技術大闖關,向10納米進軍

28納米是中芯國際技術晉級的門檻,有機構預測2018年28nm 制程服務需求為454 萬片/年,中芯國際若能佔有5%的市場份額,該公司28nm產能擁有的市場銷量達22.7 萬片/年。
中芯國際的28 納米的收入占比增長很快,2017 年第三季度已接近8.8%,同比增加了7.4個百分點,不過40/45nm的收入占比20.6%,處於領頭位置。實際上,28nm比40nm在技術上的差距很大,比如在開關能耗上,28nm是40nm的一半,而在運行速度上,28nm是40nm的一倍。未來28納米在中芯國際的收入貢獻將得到釋放。

中芯國際28納米有3種制程,分別是PolySiON,High-K-HKM 和High-KC,該公司的28 納米技術現已成功進入多項目晶圓(MPW)和量產階段,並提出發展三階段,第一階段的polySion制程已經量產,第二階段HKMG制程已經在2017年第2季開始產出,而第三階段是第二代的HKC制程,預計在2018年底量產。

不過中芯國際28nm的HKMG制程良率不達預期(目前為40%左右),已是眾所周之,也是公司最大的“黑點”所在,而產品規格為Poly/SiON的技術與台積電28LP技術相似,目前市場普遍認為,梁孟松的到來,使中芯國際將在2018年推進28nm的商業化,14nm製成將在2019年見到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中芯旗下的中芯北方在北京已建成第一座以及規劃的第二座均3.5萬片/月產能的40nm與28nm生產基地,以及上海第二座規劃滿載月產能為7萬片/片的12寸規劃為14納米的晶圓廠,2017年建成,預期在2018年投產。這是中芯國際第一條14nm生產線,投資超過675億人民幣,正式投產後,公司將開始攻克10nm制程。

綜上內容,中芯國際得到大多數機構以及公眾投資者的認可,基於該公司具有成長的價值。以中芯國際目前優異的財務資料、行業市場空間以及晶片技術不斷攻破並接近國際技術水準的維度上看,該公司未來將在進口替代增量市場上保持產品優勢,並將獲得國內市場需求端大部分份額。目前該公司在PE及PB估值上,並不算貴,投資者可重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