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IC関連ニュース

Competition of Chip: Imports In Ten Months Reached 1.4 Trillion, Whether Domestic Giants Got Chance to Make Counterattack(Chinese Version)

14 Nov 2017

1.4萬億 國產巨頭能否逆襲

2017-11-14  新浪財經

智慧時代撲面而來,中國對晶片的需求日益劇增。消耗了全球超過四成的晶片,但中國的晶片自給率卻很低,嚴重依賴進口。
  
不掌握晶片,科技強國終究是鏡花水月,企業也被跨國巨頭扼住咽喉。“缺屏少芯”一直是領導層和中國科技界內心的傷痛。經過多年追趕,國產上市晶片公司在今年交出了靚麗的業績,股價也大幅飆升。
  
巨額資金和強力政策扶持在晶片產業鏈上堆出來的成績,是否可以持續?資本市場的短期躁動還是國產晶片真要上演驚天逆襲,並成就真正的超級大牛股?
  
晶片需求強勁,晶圓代工廠業績亮眼
  
作為晶片產業鏈上的主要國產玩家,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今年的業績都有亮點。
  
據ICInsights資料,2016年,中芯國際營收在全球晶片代工廠中排名第四,華虹半導體排名第八。
  
根據財報,2017年上半年,中芯國際總營收為15.73億美元,同比上漲16.59%。華虹半導體今年前三季度,總營收6.08億美元,同比上漲12.1%;淨利潤為1.03億美元,同比上升14.48%。下圖為麵包財經根據財報繪製的中芯國際與華虹半導體歷年上半年營收走勢:

資本市場的反應遠比營收增長更激烈,晶片產業鏈公司股價近期大幅上揚。
  
9月初至今(11月9日),中芯國際股價漲幅達96%;華虹半導體漲幅超過52%;紫光國芯(002049)漲幅達45%。
  
華虹半導體稱,2017年第三季度是其歷史上表現最為強勁的一個季度。不僅營收與淨利潤創歷史新高,且毛利率也同比上漲4.1個百分點,達到35.2%。
 
華虹半導體是一家200mm純晶圓代工廠,其在上海設有三家晶圓廠,主要製造特種應用的晶圓半導體。其生產的半導體主要應用於電子消費品、通訊、計算器等。今年上半年,其業績表現亮眼,主要得益於全球晶片需求,尤其是中國市場需求的強勁增長。
  
據Gartner研報稱,今年將是全球半導體營收自2010年以來最為強勁的一年,其預計,2017年全球半導體市場總營收將達到4111億美元,同比漲幅達19.7%。
  
華虹半導體銷售收入中,超過55%的收入來自中國。此前,麥格理銀行曾發佈研報稱,中國市場對智慧卡、微控制器以及絕緣柵雙極電晶體的需求強勁;明顯促進了華虹半導體業績的增長。
  
中國需求占全球近半:10個月進口花費1.4萬億
  
中國早就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國。
  
隨著智慧手機滲透率的提升,以及物聯網、人工智慧、軌道交通等下游應用市場的發展推動,中國的晶片需求保持著快速的發展。
  
據IHS報告,2016年付運至中國的半導體價值約為1590億美元,占全球半導體價值約45.2%。
  
但中國晶片自給率卻很低,甚至遠低於石油。中國大陸晶圓製造產能僅為全球的10%左右,供需關係明顯失衡。據SEMI資料,中國本土公司晶片需求與供應額絕對量正持續擴大,2016年中國公司僅能滿足本土晶片需求的17%,2016年能滿足27%的需求;到2019年預計只能滿足25%左右的需求。
  
中國在晶片進口上的花費已經持續多年超過石油。據海關總署資料,截至今年10月底,中國積體電路進口金額已高達2071.97億美元,同比上漲14.5%。同期,中國原油進口額為1315.01億美元,中國晶片進口已是原油的1.57倍。下圖為麵包財經根據海關總署資料繪製的中國積體電路歷年進口金額走勢:
  
中國也具有一部分晶片出口能力,但金額遠低於進口。今年前個10月,中國積體電路出口額為526.66億美元,只相當於進口額的約四分之一。截至今年10月底,中國晶片貿易逆差已高達1545.25億美元。而且這一出口額,還包括外資在中國晶片廠的出口,國產芯的實際出口額仍然相當慘澹。
  
實際需要進口的晶片比海關資料可能更高,因為部分晶片還存在需求缺口。簡單的說,就是拿不到貨。
  
國產手機已經在全球手機十強中佔據半數席位,但晶片仍然掌握在高通等巨頭手中。
  
公開資料顯示,高通與小米、OPPO和vivo三家中國手機製造商近日簽訂協定,其將在今後三年向這三家手機製造商銷售零部件,金額高達120億美元。中國的手機廠商不僅需要向高通購買晶片,還需要繳納高額專利費。
  
高通晶片加上安卓作業系統,大部分國產手機,本質上是在幫國際巨頭做代工,在巨頭的後花園裡栽樹。
  
鉅資投入:晶片之戰比螢幕更難打
  
中國晶片產業的狀況,與此前面板產業極為相似。
  
2005年以來,中國液晶面板進口額曾不斷上漲。巨額進口加上難以自給的狀況,給了國外巨頭聯合抬價,宰殺中國企業和消費者的可能。事實上,2013年,國際液晶面板巨頭因涉嫌操縱價格,遭到國家發改委處罰。
  
不過,在液晶面板進口額猛增的同時,中國不斷加大對面板產業的投資。
  
以京東方為例,2003年—2016年,京東方累計耗資超過3000億,在中國多地投資了近11條各式面板生產線。巨額投資終於迎來回報,不僅迫使韓日等面板傳統強國關閉低世代產線,也使京東方在經歷多年虧損後,開始快速盈利。
  
今年前三季度,京東方營收為694.08億,同比上漲51.41%;淨利潤為64.76億,同比暴漲45.03倍。資料顯示,京東方已經在柔性OLED屏取得突破,開始實現量產,這打破了三星對該領域的壟斷。
  
低迷許久的京東方股價開始大漲,年初至今(11月9日),漲幅超過127%。TCL集團(000100)也因旗下的華星光電而被市場追捧,年初至今股價漲幅超過55%。
  
中國在晶片領域同樣投入鉅資。以中國最大的晶圓代工企業—中芯國際為例,今年上半年,僅研發費用就達到2.19億美元,同比上漲85.5%。
  
中芯國際預計,2017年用於晶圓廠運作和技術研發的資本開支約23億美元。據統計,近五年來,其資本開支總額已高達83.5億美元(約合550億人民幣)。但即便如此,當下,中芯國際的28nm制程瓶頸仍未突破,而台積電已經進入7nm制程工藝時代。
  
2015年,中國發佈的“中國製造2025”中提到,中國晶片自給率要在2020年達到40%,2025年達到70%。
  
現在距離2020年實際上已經只有三年時間,宏偉藍圖能否實現尚未可知,但資本市場先狂歡了一把。
  
放長遠來看,中芯國際複權股價在大幅飆漲之後,仍然較2004年接近腰斬。十多年前,曾有券商押注大國崛起過程中未來最值得投資的行業龍頭,中芯國際赫然在列。但很不幸,中芯國際是少數十多年後,股價仍然較起點下跌的公司。
  
大國一直在崛起,但願這次不爽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