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IC関連ニュース

Making China’s Chip Go Global (Chinese Version)

13 Feb 2015

作者:屈波 選自《張江十年》書稿 
 

 
在半導體行業,邱慈雲征戰了整整30個春秋。
 
而他的履歷,與中國內地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積體電路晶片製造企業——中芯國際有著不解之緣。
 
1974年,高中畢業的邱慈雲遠赴美國求學,進入美國最早的工科大學——私立院校倫斯勒理工學院讀本科,畢業後轉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1983年獲該校電子工程和電腦科學博士學位。
 
1984年,邱慈雲進入美國貝爾實驗室,從事半導體方面的研發工作,在那裏工作了12年。2001年,邱慈雲追隨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創業,擔任公司高級運營副總裁,一度被認為是張汝京身邊最重要的助手,2005年他離開了中芯國際。
 
戲劇性的是,6年後,邱慈雲再度執掌中芯國際。在他的帶領下,中芯國際按照國際化、獨立化的戰略思路闊步向前。
 
力推產品差異化 力推產品差異化
 
邱慈雲:我對中芯國際一直很有感情,很早就到這個企業來工作。當我再次回來以後,發現有很多老的同仁還在,經過了很多起伏和波折,但這麼多年的辛苦也都撐下來。我也很感激我們的團隊,我們有一支專業、團結的隊伍,能夠迅速準確地執行公司的目標任務。只要我們把目標和方向定清楚,就可以看到一支自動自發的團隊。我們改變了中芯國際過去的一些做法,在整個效率方面有很大的進步。一開始,很多人不相信中芯國際能夠在短時間內扭轉過來,多數人認為中芯國際在三四年才能進入良性狀態。但我們很快就打平了,這也說明我們的團隊有很強的執行力。現在大家看到公司贏利,都很高興,士氣也比較高,大家願意更多地付出。 
 
我們採取了很多辦法:一是提高產能利用率。即便整個行業不景氣,中芯還是保持較高的產能利用率,這也意味著中芯產品的品質,以及服務都得到客戶的認可。二是產品的差異化,加大力度做更多的研發,今後我們有非常多的新技術要推出來。三是加大了先進生產工藝的投產。2012年,中芯國際全年實現盈利,到2014年第三季度為止,已經連續十個季度盈利。 
 
邱慈雲:從行業的發展歷史看,先行者有著明顯的先發優勢。首先是美國,美國的優勢是非常全;韓國在記憶體上有優勢;中國臺灣是代工上的優勢,圍繞著PC產業有很大的在地優勢。但最新的趨勢是,手機、移動平板的產業鏈漸漸在中國集聚,中國有全球數一數二的生產地,再者中國也逐漸地形成了一些全球性的系統公司,也給中國的設計業帶來很大空間。隨著全球的公司都進入中國市場,中芯將長期處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機遇期。
 
我們在產品的差異化方面,可以有效地支持國內的設計廠商,這是我們的市場戰略,也是我們的優勢之一。新團隊進入後,我們在投資方面非常謹慎。我們要確保投資快速量產,快速盈利,所以我們主要看客戶需求,新投資不能帶來太大壓力。但我們會在新的技術上不斷發展,不斷創新。 
 
新佈局接受新挑戰 新佈局接受新挑戰
 
在戰略佈局方面,中芯國際的新格局浮出水面。
 
邱慈雲:中國將進入4G時代,對先進產品有非常大的需求。 邱慈雲在邏輯晶片製造方面,我們的40nm在2011年已經進入量產,28nm預計在2015年年初實現量產,同時還在進行14納米及以下的先進技術研發。 
 
在公司的整體佈局上,除現有的北京、天津、上海廠,我們還在北京建設了B2廠,將成為國內最先進的12吋晶圓生產線;以及在2014年年底運轉的深圳廠,這是華南地區第一條8吋晶圓生產線。同時在2014年6月我們還與長電科技成立了合資公司,新公司落戶江陰高新區,為12英寸晶圓進行凸塊加工及配套晶片測試服務,從製造、封裝到測試,打造國內第一條完整的12英寸先進積體電路製造本土產業鏈。在產能方面,我們還會持續不斷擴充,來滿足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 
 
邱慈雲:中國本土科技人才的快速成熟是我最為看好的。我覺得中國的教育能夠讓大量年輕人具有技術能力,還能出現非常多的優秀人才,這是中國半導體的競爭優勢。但的確有一些差異,過去比較習慣接受外來技術,但經過一段時間,越來越多的工程師樂於發展自己的新技術,而且做得非常好,也越來越願意接受創新的挑戰。
 
我們已經看到,經過十來年的臥薪嚐膽,中國半導體材料公司產品率先批量進入了領先半導體大生產線供應鏈中,很多國家重大專項的技術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準,這是整個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驕傲。這些年中芯國際能夠取得一些成績,離不開整個中國半導體產業快速發展的大環境,隨著中國本土IC公司的不斷成熟和發展,中芯國際在產業鏈條中的作用日益突顯出來,而這種良性互動也促進了上下游企業的共同進步,我們非常願意與中國本土的設計公司和供應商通力合作,以取得更多的雙贏。 
 
邱慈雲:中芯國際的創業史,某種程度上就是中國半導體行業的 邱慈雲縮影。在此之前,發達國家不僅不允許自己的設備出口,甚至在與合作國簽訂的條約裏,也不允許這些國家將設備賣給中國。投入鉅資、費盡周折,最終得到的技術往往總是被動過手腳、支離破碎,對發達國家而言,半導體技術是資訊安全的核心,它會想方設法讓你拿到的是落後技術。 
 
用專業贏得聲譽 
 
業內廣為流傳的一個故事是:國內的一家企業曾每個月向出口國提交一次出口申請,最終輾轉從中立國瑞典買回一台落後設備,比最先進的設備落後了整整5年。儘管如此,這也已經是國內最先進的設備了。即便是批准了的設備技術在以後每次技術升級時,類似的情景都會重演。
 
但這些苦澀的記憶已成為歷史。中芯國際剛起步時,被國內廠商認為“10年也用不上”,但今天隨著智慧時代的到來,我們生產的芯片早已遍佈各個角落,製造品質也贏得了國際聲譽。
 
2005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今天中國市場占到全球的1/3,這個巨大而開放的市場也培養出了許多傑出的有創造力的新興企業,中國企業日益成熟,在技術創新、品質服務等諸多方面都呈現出世界級大公司的水準。事實足以證明,中國的半導體在全球有了它的地位。 
 
時至今日,中芯國際在全球代工中成為中國大陸客戶的首選,這也與中芯國際的發展戰略有關。
 
邱慈雲:抓住新市場的新商機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
 
目前增長最快的領域是移動互聯網,如手機、平板電腦等,未來則看好具有人機界面功能的體感控制類MEMS產品、節能產品、抗電磁干擾、抗靜電等對高精度有著嚴格要求的工業控制產品。 
 
中芯國際最主要的客戶來自于美國與中國大陸,但中國大陸客戶成長的勢頭很猛,而且會持續增長,2014年第三季度來自中國客戶的收入已占整體營收的42%。代工企業必須要與IC設計公司密切合作。中芯國際主要以晶圓製造為主,但是同時也向客戶提供設計服務,截止至2014年11月,中芯國際已累計提交國內外專利申請超過1萬件,可為客戶提供豐富的IP庫。中芯國際還能向客戶推薦有經驗的封裝合作夥伴。這些服務都為我們贏得客戶滿意形成巨大幫助。而從技術路線上看,必須處理好先進工藝開發和成熟工藝運轉之間的關係。中芯國際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中芯國際一直在加速追趕國際先進主流工藝的前進步伐,並在最核心關鍵的技術領域,取得了自主創新的重大突破。另一方面,中芯國際也在大力挖掘成熟工藝,我們發現,國內設計公司更能針對中國的應用需求提供特殊服務,也因此產生了一批優秀的設計公司,我們能夠與他們合作,為特殊市場提供整套的解決方案。 
 
中芯國際沒必要一定與國際代工巨頭一爭高低,我們需要做的是,緊緊圍繞客戶的需求,發展自身技術,讓客戶的產品有獨到之處。最重要的是,公司能夠利用持續贏利來支持長期研發。 
 
在借鑒中成長
 
邱慈雲:半導體產業發展可以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情況。比如韓國,在幾次大的世界經濟波動中,幾大半導體企業幾乎要倒閉,最後還是韓國政府對企業扶持了一把,並且是持續地扶持。我國臺灣也一樣,不管是台積電還是聯電,初期政府投入非常多,政府也要求其他民企跟進,也是非常持續地扶持。中國大陸也必須有政府的扶持,但這個投入要合理合法,符合國際規則。 
 
中國大陸有一個很特別的環境,中國半導體業的機會也在這裏。上世紀60~80年代是美國半導體業發展最好的環境,有系統公司、消費電子公司,還有國防工業,這都帶動了IDM模式的發展。美國現在仍有系統公司、消費電子公司(如蘋果公司)。再看其他地方,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也有這樣的產業環境,半導體產業發展非常蓬勃,歐洲也是如此。但現在,歐洲和日本半導體產業都式微了,無法持續下去。對於韓國和我國臺灣,其整合的面比較窄,我國臺灣只有電腦公司,沒有系統公司,韓國也沒有系統公司,只有很好的消費電子公司。
 
而對於中國大陸來說,現在有很強的系統公司,如華為;也有很強的電腦公司,如聯想;還有優秀的消費電子公司,如TCL、海爾等,而且這些公司都處在上升階段,這會給半導體設計業、製造業帶來很多機會,這是當下我們中國大陸的特殊機遇,這在其他地方已經不存在了。
 
目前,只有美國和中國大陸有這個特殊的發展環境,我們應該好好利用和把握。未來,我們將不斷強化中芯國際的生產運營能力、客戶服務能力、技術研發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同時發展長期戰略合作客戶,使中芯國際不僅僅要保持其在中國半導體界的主導地位,更要提升其在世界半導體代工市場的市場份額和地位,成長為具有國際一流技術水準和市場競爭力的半導體代工企業。
 
(作者系財經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