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IC関連ニュース

SMIC’s Transmutation (Chinese Version)

21 May 2013


2013-05-21 中國電子報、電子信息産業網 李映

中芯國際10 多年的發展歷史“跌宕起伏”: 2000 年至2005 年,中芯國際經歷了最輝煌的成長階段,2004 年時銷售額已達到10 億美元;2005 年至2009 年,由于擴張過快,戰略决策有誤,再加上遭受知識産權訴訟,創始人張汝京博士辭職;2011 年,由于高層動蕩,再失增長潜力;2011 年7 月以後,董事長張文義帶領新的領導班子臨危受命,使中芯國際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內重上正軌,扭虧爲盈。

編者的話:“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在中國IC 人的心中,一直激蕩著IC 産業的强國夢。然而,理想之豐滿永遠折射出現實之骨感。上下求索,半導體技術的進步更加步履匆匆;環顧四周,老對手依然寶刀不老,新對手日漸羽翼豐滿。本報在推出“中國IC 産業十大‘芯結’求解”大型報道的同時,派記者組深入龍頭企業進行采訪,以深度報導+高端對話+案例分析等形式,推出“中國IC 企業樣板”系列報導,探索IC 企業發展的“中國路徑”。敬請關注。



圖爲中芯國際IC生産綫


2012 年,中芯國際銷售額達到17 億美元,全年實現盈利2280 萬美元。到今年第一季度,中芯國際已經連續4 個季度實現盈利。

盈利對于任何企業都是“應有之義”。但是,對于中芯國際而言,在一年多的時間內,
從一家曾經虧損嚴重、內部動蕩的企業蛻變爲能够持續盈利的企業,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如何實現盈利

“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中芯國際10 多年的發展歷史“跌宕起伏”: 2000 年至2005 年,中芯國際經歷了最輝煌的成長階段,2004 年時銷售額已達到10 億美元;2005 年至2009 年,由于擴張過快,戰略决策有誤,再加上遭受知識産權訴訟,創始人張汝京博士辭職;2011 年,由于高層動蕩,再失增長潜力;2011 年7 月以後,董事長張文義帶領新的領導班子臨危受命,使中芯國際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內重上正軌,扭虧爲盈。

非常時期需要“非常手段”,中芯國際是如何走向盈利的?2011 年7 月臨危受命的中芯國際董事長張文義在接受《中國電子報》獨家專訪時說,中芯國際盈利的關鍵在于:一是運作機制堅持國際化、獨立化。在國際化方面,雖然國內幾大投資機構股本合起來占40%左右,但外資仍占大股,因而在引進先進技術、設備方面受限制較小。此外,公司在管理、生産、研發方面也走國際化路綫,在全球範圍引進既熟悉行業又有管理經驗的人才,爲他們發揮才能提供了一個寬鬆的環境。

在獨立化方面,公司以市場爲導向,以客戶爲中心,以優質服務爲宗旨,以公司利益的最大化爲原則,堅持獨立自主、公開透明辦企業。

二是公司按章程和程序辦事,股東管股東的事,董事會管董事會的事,經營班子管經營班子的事,各司其職。在理順了股東、董事會、經營班子之間的關係的基礎上,做到三方團結協作,協調溝通,爲公司內部齊心協力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從而使公司上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三是轉變經營思路。張文義特別强調,企業一定要盈利,一則必須對股東負責,對大小股東要有回報,而回報方式就是要盈利。二則對企業員工來說,只有盈利他們收入、福利才能增加。三則是爲了客戶,通過提供質量好、價格低的産品,使客戶也能盈利。企業盈利之後,才能將股東、員工、客戶的利益處理好。

中芯國際在戰略上的堅持和調整,實則是對過往“彎路”的深刻反思和“矯正”,由此中芯國際再次煥發“內生性”的增長動能。

“再啓航”時,“盈利”已是中芯國際全力衝刺的目標。中芯國際首席執行官兼執行董事邱慈雲說,中芯國際近期是把産能利用率最大化,中期是針對特定市場發展特殊工藝,長期是投資先進工藝。在擴大産能、提升效率方面不斷加大力度,不斷提高質量和客戶服務能力,可有效縮短客戶産品導入時間4 到6 個月,從而爭取到了更多的客戶,實現産能滿載。國內客戶選擇中芯國際作爲其優先代工合作夥伴的意願比例從2011年的60%提升至2012年的75%,這對中芯國際盈利起到了很大作用。

能否持續盈利

中芯國際雖然實現了盈利,但從長遠來看,其工藝節點與國際先進工藝相比差距較大,而缺乏技術的先進性要持續盈利相對較難。代工業是依靠投資拉動的,只要投資擴大規模就有風險,會增加折舊而造成虧損,這一平衡實難掌握。

對此張文義認爲,中芯國際堅持以利潤爲中心,以技術路綫和合理規模爲兩個支撑點。只要把握好時機和節奏,是可以實現持續盈利的。在技術路綫的選擇上,中芯國際采取兩條腿走路,先進工藝和成熟工藝並舉。

在合理規模方面,中芯國際是“借力打力、內外兼修”。目前中芯國際毛利率和淨利率與國際同行相比還偏低,但這一狀態將會改變。中芯國際的目標是未來5 年希望毛利率和淨利潤率在現有基礎上都將有進一步的提升,從而有更多的利潤來保證投入。

中芯國際在今年年底前完成28nm 的研發及給客戶設計先導産品,明年進入試生産,同時也將著手開發20nm 和14nm 先進工藝。在開發先進工藝的同時,中芯國際會在智能卡、LCD驅動、節能器件等熱點産品領域重點突破。“這樣才能適應我國産業更新換代需求、適應客戶成長的需求、適應市場需求。在這些領域,我國代工業要爲進口替代做貢獻。"張文義指出。

不論是擴大規模,還是先進和成熟工藝的持續投入,資金可謂中芯國際取得進一步發展的“攔路虎”。當前建一個28nm 代工廠大概需要幾十億美元。目前中芯國際國有股本已占40%多,業界質疑其“國進民退”背後折射的産權變革使中芯國際處于兩難之中,如何跨過這一門檻?

中芯國際在股權的結構方面不會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即外資仍占大股。研發和擴産的資金來源一方面要靠自身現金流的增長,另一方面采用合作的方式進行。中芯在擴産時一定會根據市場的需求、自身的能力量力而行。張文義表示:“中芯國際不主張大量舉債去發展,這很可能使資金鏈斷裂,我們希望我們的負債率不超過60%,最好控制在50%左右。"

近期由于中芯國際不斷有利好消息傳出,在美國的股價已上升60%以上,成爲引進戰略資金的有力保證。中芯國際投資人關係處處長馮恩霖表示,這段時間以來,與一些國際投資公司相關人士接洽頻繁,中芯國際股權結構有進一步優化空間,這對中芯國際持續投入是一利好。

“在半導體業規模很重要,我們將在確保盈利的基礎上擴大規模,中芯國際基本有能力應用現金流來抗衡,我們也希望有更多充裕的現金,當特殊機會發生時,有能力來抓住。”邱慈雲强調指出。

探索中國路徑

在中芯國際從虧損的泥沼中走出之際,全球代工業格局已是日新月异。台積電、英特爾、三星和格羅方德在先進工藝制程上投入巨大,你追我趕,競爭格局日趨複雜,在全球代工排名第五的中芯國際處境微妙。

張文義表示:“全球競爭模式是以强勝弱,我們相對還比較弱小,我們難以學習代工巨頭們動輒上百億美元的投入方式,必須差異化,尋找我們的盈利點,發展模式很重要,要和技術路綫相結合。”

從技術趨勢來看,中芯國際的營收增長點來自45nm 及以下技術才算合理。業界專家莫大康介紹說,全球代工主流技術正向28nm、20nm 邁進,必會使65nm 制程技術産品的營收縮小,45/40nm 技術産品擴大,因此中芯國際必須加快突破先進制程技術。邱慈雲也指出,今年40nm 營收占比將快速上揚,去年第四季度的40nm 營收達2.6%,今年第一季已達6.4%,會高速衝量。

從市場規模來看,全球代工市場規模在2012 年達到393 億美元,預計2013 年還將有14%的增長。而業界對于未來代工業的發展的看法幷不一致,包括450mm 矽片是否需等待EUV成功之後再往前走、半導體工藝要不要采用FinFET 結構等。張文義對此表示,半導體工藝一直在往前走,到時會有一個臨界點,很可能發生新的變革,如果不跟上新的變革,投資就可能收不回來。中芯國際已計劃在14nm 時導入FinFET 技術,希望國家在18 英寸生産綫方面及早布局幷加大投入力度。

發展模式也好,技術路綫也罷,隨著國內外半導體業環境的變化,代工廠應時而變是必修課。邱慈雲指出,如今全球半導體市場發展差距在拉大,日本、歐洲半導體業逐漸式微,而韓國只有消費電子公司沒有系統廠商,中國有很强的系統公司和消費電子公司,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以及戰略性新興産業的進一步發展,中國內需集成電路市場仍將處在上升通道,幷且中國設計業水平不斷提升,發展迅速,將爲中國代工業帶來特殊機遇,中芯國際將全力把握。

一組數字可以佐證,我國IC 設計業已進入了65nm~40nm 世界主流技術領域,且呈現出40nm、90nm~65nm 及以上多代、多重技術並存的局面,中國IC 設計企業對本土芯片代工企業的營收貢獻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中芯國際守住中國大陸,也是守衛自己。“中芯國際主要客戶來自美國和中國大陸,其他是歐亞地區客戶等。中國大陸客戶成長非常快,去年第四季度營收占比從34%上升至今年第一季度的38%,而2009 年只有約20%。”邱慈雲指出。

我國一直强調集成電路産業應自主可控地發展,而代工業的自主可控發展必將爲裝備等自主可控發展提供可靠的保障。作爲中國大陸代工業的龍頭,提升産業鏈競爭力是中芯國際責無旁貸的使命。“中國半導體業要在國際上參與競爭,需要産業鏈合力,中國有這一特色和力量將代工、封裝、設計、設備、材料業等整合起來,目前已有這一雛形了。”張文義强調,“中芯國際除爲客戶服務、爲産業升級換代服務之外,一定要把産業鏈價值提升起來,壯大設備、材料業的力量。”邱慈雲也提到,中芯國際有專門的團隊與中國大陸設備和材料業合作。

“中芯國際有充分信心實現未來幾年的銷售增長,實現持續的盈利發展。”張文義勾勒的願景,讓我們有理由對中國大陸半導體産業發展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