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IC関連ニュース

SMIC: A Story of Turnaround (Chinese Version)

30 Sep 2013



2013年09月30日 來源:英才 作者:趙文佳

一家企業在內部管理層震盪、金融危機陰霾籠罩的局勢下,如何翻雲覆雨,重塑市場信心?

打開中芯國際2013年二季報,出現頻率最多的三個字是“創新高”。

2013年二季度銷售額5.41億元,實現單季銷售額新高;二季度毛利達到創新高的1.35億元;二季度中國區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比率達到40.9%,也創了新高;二季度中芯國際應占盈利為7500萬元,是去年二季度的10倍之多……

但在2011年三季度,中芯國際還深深陷在內憂外患的窘境,即便是新的核心管理層上任,也不大可能提振多少業績。外界分析人士斷言這家中國內地規模最大的積體電路晶圓代工企業將進入一個長期的下降過程,“至少會有2-3年的虧損期”。

不曾料想的是,至今年二季度,中芯國際交出了一份銷售額實現連續5個季度創新高、連續5個季度盈利的答卷,令業界驚歎。

如何做到的?盈利是否有持續性?肩負重振旗鼓重任的中芯國際首席執行官邱慈雲,面對《英才》記者的疑問,表情輕鬆。

“老人”歸位

如果放在兩年前,你很難相信眼前這個外表溫文爾雅和的人,能夠拯救中芯國際。

2011年6月,時任中芯國際董事長江上舟逝世,中芯國際內部出現人事大動盪,加之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的疊加,公司幾乎陷入了“失控”狀態。

經過一段時間的博弈,2011年7月15日,張文義出任中芯國際董事長。如何能讓中芯國際儘快回歸正軌,找回“丟失的那段時間”,穩固在全球半導體行業的位置,張文義需要一位元有能力的CEO。

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在張文義的腦海中——老搭檔邱慈雲。邱慈雲早前曾在美國知名的貝爾實驗室有著12年的工作經歷和管理經驗。2001年加入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的創業團隊,為公司早期的運營和發展立下汗馬功勞,熟稔中芯國際的事務。

2005年之後,在邱慈雲擔任上海華虹NEC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期間,張文義正是華虹集團董事長,兩人的搭檔共事經歷也讓張對邱的能力和人品有底,而且如果邱進入中芯國際,無須過多磨合。

2011年8月5日,邱慈雲正式出任中芯國際CEO兼執行董事。彼時,中芯國際的情況是當年一、二季度的銷售額分別同比下降9.3%、4.9%,二季度為虧損;毛利率也由2010年四季度的24.3%大幅下降至2011年二季度的14.3%。

更嚴重的問題是,由於時任董事長身體抱恙直至逝世後的這段時間,中芯國際管理層一直動盪不穩,公司有進一步崩盤的潛在危機。因此,要想繼續發展,中芯國際必須要先穩定團隊。

“我是蠻幸運的,回到中芯國際,我發現裏面還有很多員工是原來我們在2001年創業時的老員工,這也增加了我跟團隊之間一些信任和便利性。”在採訪時,邱慈雲只要談到中芯國際的成績,一定會加上一句“這是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

儘管當時外界幾乎一邊倒的不看好中芯國際,但邱慈雲這個熟面孔還是很快把團隊聚合在了一起,並開始專心投入工作。

不學台積電

將內部一些不穩定的因素解決之後,要想徹底擺脫公司困境,還需要戰略和打法。

於是,中芯國際新的管理層開始制定一系列有效的公司戰略。“首先要把產能利用率提升起來,把我們所有可以生產的資源利用起來;第二個就是我們在技術、產品上的一些差異化佈局;第三個更長遠的就是要能夠持續的投資,把我們優勢的技術能夠做出來。”為了搶回時間,邱慈雲說中芯國際這些戰略同時執行。

此前,中芯國際的產能利用率只有60%-70%,從2011年三季度以後,每個工廠都開始著手提升產能利用率的工作,至今年一季度已經達到了95%。總體生產效率提升了50%以上。

產能利用率提升的效果明顯。2011年中芯國際全年收入13億美元,而今年上半年公司的營收就已經超過了10億美元。“能夠有一個比較高的產能利用率,讓我們能夠很快的把營業額做起來,很快的減少虧損,很快的盈利。”邱慈雲的打法獲得了成功。

“其實,提高產能利用率,就是自身綜合能力的提高,客戶考察企業產品品質做的好不好,能不能按時交貨,價格能不能接受,這也是認可企業的過程。”一位元業內分析人士對《英才》記者表示。

雖然,相比行業龍頭台積電,中芯國際的規模、體量“不是個兒”,相比不少美國企業又缺乏固有的技術優勢,中芯國際既不去拼規模,也不在別人已形成固有優勢的領域拼技術,而是選擇“劍走偏鋒”,突破新的技術方向。

此外,中芯國際另一個迅速翻身的秘笈就是及時地抓住了中國市場的機會。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半導體消費第一大國,而且一些移動終端的整條生產鏈都已經在中國生根。

創始之初,由於中芯國際的技術走在整個設計業的前端,比國內客戶需要的技術高出幾個技術代,以至於在2011年之前中芯國際絕大部分的客戶都是歐美客戶,幾乎難見中國客戶。

“現在,我們不需要重新大量的在設備上投資,而是通過研發把成熟的工藝再次創新,針對中國的一些特殊產品,會有選擇性地發展特殊的技術。比如中國的卡類是非常大的特殊市場,在其他地方沒有那麼蓬勃的卡類市場,我們會把做卡的這些半導體技術做到業界領先。”邱慈雲對《英才》記者表示。

一份工信部軟體與積體電路促進中心發佈的《2012年中國積體電路設計業發展報告》披露“2012年國內將近75%的IC設計企業選擇SMIC(中芯國際)做代工,選擇台積電的比例降到50%,再次是華虹NEC、GlobalFoundries和三星等廠商”,顯然,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芯國際在本土市場的“逆襲”,正在取得成效。

“在將來,有能力投資最先進的技術、繼續跟上去並且能實現盈利的代工企業越來越少,所以整個競爭態勢對中芯國際越來越有優勢。”邱慈雲認為,中芯國際不會重複台積電的發展路線,但也不會再採取“跟隨戰術”了,“我們要靠自己的研發力量,要做到某一領域甚至是行業的最前端。”

自去年6月開始,中芯國際(0981.HK)股價一年之內上漲近2倍,市值也恢復到了180億港元的水準。看起來,資本市場已經在為邱慈雲和他的團隊投出了贊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