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IC関連ニュース

The Outlook for China’s Semiconductor Industry (Chinese Version)

08 Oct 2013



2013.10.08  東方早報•上海經濟評論  柴宗盛

上海經濟評論:中芯國際連續第五季度創下歷史最高季度銷售收入並實現盈利。新管理層採取了什麼措施扭轉了局面?

邱慈雲:在我們董事長接手中芯以後明晰了發展方向(國際化和獨立化),在外穩定了客戶,在內穩定了團隊。

上海經濟評論:採取了什麼辦法?

邱慈雲:一是提高產能利用率。即便整個行業不景氣,中芯還是保持較高的產能利用率,這也意味著中芯產品的品質,以及服務都得到客戶的認可。

第二是產品的差異化,加大力度做了更多的研發。明年,我們會有非常多的新技術要推出來。

第三,加大了先進生產工藝的投產,我們去年最重要的工作是加大60nm、55nm的量。今年最重要的工作是40nm進入量產,不斷有新客戶接受中芯的40nm,造成產能滿載。第四季度將主要推出28nm。

上海經濟評論:中國區的銷售收入增長60%,新的需求來自哪些方面,是如何挖掘出來的?

邱慈雲:中國的設計業已成熟到一定程度。我們的客戶增速大致是全球的兩倍;另外,客戶的技術需求跟中芯最近的技術有了更好的匹配。這讓中國區業務的成長速度更高。

上海經濟評論:大陸的半導體發展道路很不平坦,與中國臺灣,以及韓國、美國相比有什麼差異?

邱慈雲:它們幾個是行業先行者,有先發優勢。尤其美國的優勢是非常全;韓國在記憶體上有優勢;中國臺灣是代工上的優勢,圍繞著PC產業有很大的在地優勢。不過,目前手機、移動平板的產業鏈漸漸在中國集聚了,有全球數一數二的生產地,給中國的設計業帶來很大空間。全球的公司都要進入中國市場,這樣就會有非常多的機會。接下來中芯將長期處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機遇期。

上海經濟評論:中芯和台積電在組織和生產定位上有很像的地方,怎麼和它競爭?

邱慈雲:台積電對於半導體業有很多的創新,不光生產技術還有商業模式,為整個行業的先驅者。我們有著差異化的產品。尋找差異性需求,以此支持國內的設計廠商,這是我們的市場戰略,也是我們的優勢之一。

上海經濟評論:8英寸晶圓和0.13um制程都不是先進技術,但都給公司帶來很大的收入,如何平衡先進技術與收入之間的關係?

邱慈雲:新團隊進入後,投資非常謹慎。我們要確保投資快速量產,快速盈利,所以我們主要看客戶需求,新投資不能帶來太大壓力。但我們會在新的技術上不斷發展,不斷創新。

上海經濟評論:在北京設立分廠出於哪些考量,和上海有分工嗎?

邱慈雲:中國將進入4G時代,對先進產品有非常大的需求。我們的40nm進入量產,28nm年底也會量產。在北京建廠就是主要從事這兩種技術的生產,使我們的產能滿足客戶需求。先進的研發28nm、20nm、14nm目前都在上海,而北京的先進產能將是上海的兩倍,最後將達到上海的5倍。

上海經濟評論:能否展望一下國產的主流CPU?

邱慈雲:CPU有很多種,中國產的CPU,譬如用在家電或者卡類上面的有很大市場。至於最先進的,如個人電腦上使用的CPU,不光是CPU的設計和製造的問題,還需要很多軟體,需要應用市場的配合,若想要通用的CPU出來,還需要一段時間,需要整個上下游的配合。

上海經濟評論:你在臺灣成長,又出國求學,並在貝爾試驗室工作多年,以你看來,大陸的技術人才素質怎樣?

邱慈雲:我覺得中國的教育能夠讓大量年輕人具有技術能力,還能出現非常多的優秀人才,這是中國半導體的競爭優勢。但的確有一些差異,過去比較習慣接受外來技術,但經過一段時間,越來越多的工程師樂於發展自己的新技術,而且做得非常好,也越來越願意接受創新的挑戰。

上海經濟評論:最近在讀什麼書?

邱慈雲:最近有點忙,前段時間讀過《大江大海1949》。60多年前中國經過了一段非常坎坷的歷史。我父親在自傳中講,他那時在上海舉目無親,跟著難民到大後方,其實離我們不過是一代半或兩代人的時間。所以我們要珍惜和平發展的機遇。

(作者系《東方早報•上海經濟評論》記者。封面用圖:中芯國際首席執行官兼執行董事邱慈雲。攝影:王辰。)